卧龙区档案局  

单位概况

 
领导信息
最新热门
 
当前所在位置:卧龙区档案局 > 专题专栏

 

    专题专栏

 

卧龙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资源建设研究
作者:卧龙区档案局郝建炎  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16-12-15

摘要:卧龙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的继承与发扬,对于南阳曲艺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。当前,在继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中面临诸多困境,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和使命感,卧龙区档案馆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保护工作中,不断尝试、探索,对“大调曲”档案资源进行整合,试图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
 

  关键词:卧龙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 档案资源  整合

 

“大调曲”作为南阳地区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,深受曲艺界专家的推崇和群众的喜爱。但在“大调曲”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“口耳相授”传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局限,一些“大调曲”曲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卧龙区档案局(馆)秉承“抢救第一”的原则, 2006年加入到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的工作中来,在卧龙区陆续拉开了抢救、挖掘、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资源的帷幕。

一、做好 “大调曲”资源的调查工作 

(一) “大调曲”的历史与现状

“大调曲”原称鼓子曲,又名南阳曲,2007年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是南阳曲艺文化中主要曲种之一,主要流传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、青华镇等地,现存曲目1300多篇,内容包括民俗风情、列国、三国、红楼、西厢、水浒、岳传、西游等,尤其是反映大众生活的段子,乡土气息浓厚,生活情趣浓郁,许多是优美的民间叙事诗,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,在南阳乃至全省广为流传。1957年初,时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、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同志来南阳视察时说:南阳文化有两大宝,一是汉画像石,一是大调曲子,在社会学、历史学、民俗学、文学、美学和音乐史上,都有着很高的价值。建国后大调曲的演出与创作得到了飞速地发展,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大调曲作品问世,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,由于科技的进步,现代化娱乐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,新的娱乐形式和娱乐项目,极大冲击了大调曲的发展,大调曲演出团体组织逐渐衰微,大调曲的演出逐渐减少,还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状况,一大批大调曲的历史曲目、许多传统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。

(二)“大调曲”档案的形成及内容

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,是人们通过口传心授,世代相传的无形的、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,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。其内容主要包括民间流传的“大调曲”调子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“大调曲”手稿、“大调曲”作品专著、传承艺人在演出过程中形成的照片、录音、录像影视资料、获得的各类奖项、证书等;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形成的调查、研究、保护、传承及申报代表作名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、图表、照片、实物、录音、录像等,可提供后人研究参考的各类材料。

(三)“大调曲”档案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

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,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资源建设工作,是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为“文化大繁荣,大发展”服务的真实体现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。目前,卧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保护工作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,也取得了显著成就,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,“大调曲”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。首先,共性的问题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主要依赖口传心授方式传承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艺人不断消亡,许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;第二,就我们自身面临的问题而言,仍然存在收集工作面临战线长,情况特殊,任务艰巨的状况。与此同时,存在缺乏科学保护意识,保护措施欠缺和不完善的现象,直接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落实。

二、“大调曲”的传承与发展情况调研

 2011年卧龙区档案局(馆)再次对“大调曲”发展现状进行调研。调研工作分三部分进行: 

第一部分是对卧龙区“大调曲”传承情况的调查。目前,卧龙区专业“大调曲”演唱机构只有一家——南阳市说唱一团。该团从事“大调曲”演唱的艺人约有20多人,以中、老年人居多,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后继乏人。演出“大调曲”传统曲目及创作反映社会改革发展变化的新作品,定期组织“送文化下乡,文化进基层的文化活动,其中,文化大篷车下基层演出中,演出的“大调曲”节目深受群众欢迎;

第二部分对卧龙区辖区群众团体开展“大调曲”演出活动情况的调查。卧龙区辖区内有11个乡、镇,8个办事处,仅有石桥镇、青华镇、安皋乡、陆营镇四个乡镇的农民群众还保留着在逢年过节期间,组织演唱“大调曲”的习俗,部分乡镇村民还自主创作宣传党的富民政策“大调曲”新曲目,寓教于乐,深受群众喜爱。

附:卧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传承情况调查表

 

   

人数

代 表

人 物

年 龄

层 次

  

  

专业演出团体

南阳市说唱一团

20

侯中山

5060

演出传统“大调曲”曲目及创作反映时代发展的新作品

卧龙区石桥镇

17

杨付志

郝延文

6075

演唱传统“大调曲”曲目

卧龙区青华镇

12

华道生

5570

自主创作宣传党的富民政策“大调曲”曲目

卧龙区安皋镇

15

兰瞎子

郭启祥

5070

自主创作宣传党的富民政策“大调曲”曲目

卧龙区陆营镇

2

华德顺

6070

演唱“大调曲”传统曲目

第三部分,对从事“大调曲”创作队伍情况的统计。南阳市现有专业从事“大调曲”创作工作者有阎天民、兰建堂、夏金亭、侯忠山、党铁九等人,年龄层次也从60岁到80岁年龄段不等,其中,2012年阎天民被批准为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这部分文艺工作者长期从事大调曲的创作,其创作的“大调曲”《张衡观天》、《青山恋》、《卖烧鸡》、《夺算盘》、《二嫂买锄》等作品,曾经多次在国家、省、市级专业曲艺大赛中获奖,在曲艺界享有较高知名度。

由此看来,做好“大调曲”档案的普查、收集、整理工作已刻不容缓,这不仅是做好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保护工作的基础,也是“大调曲”能否发扬光大、传承发展的根本保证。

三、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迅速展开征集工作

2006年南阳市卧龙区档案局调整征集工作重心,将重点放在了“大调曲”档案征集上,经过走访了解,将目光首先放在了南阳著名大调曲词曲作者阎天民身上,阎天民从事大调曲创作近四十年,创作题材多样包括历史传说、历史典故、风景名胜、民间故事、伦理说教等,极富南阳地方特色,有着极好的群众基础。其中《卖烧鸡》、《张衡观天》、《青山恋》等大调曲代表作品多次在全国曲艺大赛上获奖,在多次接触动员之后,闫天民将自己创作、整理的369件大调曲手稿作品、出版物、大调曲研究文章、采访片段、曲艺集锦等音像光盘等捐赠给卧龙区档案馆,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源,为保护、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奠定了基础。

2009年卧龙区文化局根据卧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编辑出版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》及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资源目录清单》共17册,其中详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卧龙区地域分布情况,传承人基本情况,大调曲简介及特点,历史沿革及传承谱系,相关材料(含录音、录像、照片等数据),代表性剧目等内容进行了系统、详细的统计,对于掌握卧龙区卧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的基本情况,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。卧龙区档案局(馆)及时将这部分资料征集进馆,为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的征集工作提供了依据。

四、加强对“大调曲”档案科学整理与保护

(一)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

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科学管理与保护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,档案工作者必须秉承对历史负责、为现实服务、替未来着想的工作态度和认真、细致的工作作风,扎扎实实地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与保护工作,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件材料收集齐全、整理规范、保管安全、利用方便,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更好地为项目的研究、保护、传承服务。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,首先,做好管理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训工作。贯彻学习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政策规定;其次,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的形成规律,使之更有效地对其实施保护措施。另外,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的内容,载体形式,为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打下良好基础。

(二)分门别类,对“大调曲”进行科学整理

卧龙区档案局(馆)及时地对征集进馆的“大调曲”档案进行整理。根据其载体,内容的不同分为三大类。一大类为文字类:其中包括“大调曲”创作手稿、修改稿、校对稿、出版书籍、报刊、杂志对“大调曲”的有关报道内容等;第二类为声像类,其中包括作者创作、生活照片,创作访谈、创作作品音像光盘等;第三类为实物类,其中包括大调曲创作演出在市、省、国家级曲艺大赛所获奖项、证书等。以“问题结合年代”,保管单位以“件”为单位进行装订,在封面上加盖上文件归档章,填写全宗号、时间、档案室号、类别、保管期限、档案馆编号等项内容,可方便快捷的进行检索。下一步将建立卧龙区“大调曲”传承人台账,分批、有计划的进行征集工作。

(三)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宗档案

本着“保护为主”的原则,卧龙区档案局(馆)将这部分“大调曲”作为重点档案进行科学保管,将整理完毕的“大调曲”创作、整理手稿作品按照分门别类的原则,将大调曲创作手稿342件,出版物12册,大调曲研究文章10多篇,采访片段、曲艺集锦等音像资料5张,进行分类保存。将其中300多件文字、实物类档案存放在特色特藏库档案柜中,声像类档案保存在声像档案柜中,以确保声像档案免受磁性物质干扰,有效延长声像档案寿命。

五、加强 “大调曲”档案资源整合

(一)加强与文化部门合作,对现有珍贵“大调曲”曲目进行抢救挖掘

随着“大调曲”艺人的不断减少,“大调曲”很多经典曲目趋于失传,卧龙区档案局(馆)与文化部门一道,对现有“大调曲”资源本着“抢救第一”的原则,深入基层,走访石桥镇、青华镇、安皋镇、陆营镇等文化站,了解卧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分布状况及发展情况,挖掘整理民间“大调曲”作品50多件,寻访民间“大调曲”代表人物,现场录制演唱资料,进行载体转换,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。

(二)优先对“大调曲”档案资源进行整合

为更加快捷、准确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资源,配备专人对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进行信息化输入,扫描“大调曲”创作手稿2200多页;对收集名人名家大调曲演唱音像资料,转换格式,建立“大调曲”多媒体数据库,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的科学化管理。

(三)加强对 “大调曲”档案资源开发工作

以整理、抢救民族民间珍宝的责任感和紧迫感,利用馆藏档案为文化部门服务,将收集到的自明清以来流传在南阳地区的民间曲艺作品进行加工,出版8卷本300万字的《南阳曲艺作品全集》,在全省实施文化部启动的“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”方面,南阳走在了前面,显示了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积淀。

(四)面向社会大众,推动文化建设发展

举办档案开放周活动,以展览形式面向社会开放,向参观群众讲解保护、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资源的重要性,以及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档案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,提高社会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发展的关注程度。

“大调曲”作为南阳曲艺的重要代表之一,它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仅是政府或者个人的事情,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关注。在卧龙区档案馆积极参与下,对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大调曲”的发展状况和传承情况进行调研,掌握发展规律,对保护工作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,使得“大调曲”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,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,共同推动“大调曲”朝着健康、有序的方向发展。

 

 

 
bt365体育网址 版权所有 站长:卧龙区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:0377-63310385
(建议使用:1024*768分辨率,16位以上颜色)      南阳汉都网